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一支甲骑具装:“幽州突骑”

李梦阳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9-06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优秀骑兵,东汉王朝往往以幽州突骑而知名,这只赫赫有名的突骑部队不仅助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为东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更成为整个东汉王朝的军事支柱。

光武帝刘秀


突骑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晁错曾列举“中国之长技”,其中一条讲到“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颜师古在汉书上注解:“突骑其言骁锐可冲突敌人也。”李贤也在《后汉书》上注解:“突骑,言能冲突军阵”。从突骑的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以冲锋陷阵为主要作战手段的骑兵部队。

突骑源自西汉的幽州,早在秦代,幽州的上谷、渔阳等地,就已经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地紧靠塞北,与北方民族匈奴、乌桓、鲜卑为邻,民风彪悍,身体素质出众,《后汉书·盖延传》云:“盖延, 渔阳要阳人也,身长八尺, 挽弓三百斤。”终西汉一代,幽州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诸郡的镇守都是一代名将,例如汉代著名大将李广,曾先后出任过上谷太守、右北平太守等。武帝时另一名将韩安国,曾先后屯兵渔阳、右北平。霍去病手下大将路博德,亦曾以右北平太守的身份从征匈奴幽州。幽州作为贯穿秦汉两朝的军事重地,成为养育东汉突骑的土壤,幽州更经过与匈奴等北方民族的长期战争磨炼, 到间幽州渔阳、上谷两郡的突骑已经扬威海内, “天下所闻”。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天下大乱,但是幽州一代却相对较为稳定。更始帝对幽州的控制很有限,地方豪强凭借武力为自己谋取利益,上谷郡功曹寇询认为:“今上谷完实, 控弦万骑, 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此时,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扩充实力,这一决定不仅成就了刘秀,也成就了幽州突骑。初到河北的刘秀势单力薄,且一度遭到邯郸王朗的威胁向蓟城暂避,恰逢上谷太守耿况派其子耿弇求封更始帝,其子就近投奔了作为更始帝的代表刘秀。其后与当地豪族寇询一起说服耿况支持刘秀,耿况又派寇询游说渔阳太守彭宠。彭宠为南阳宛人,与吴汉为同乡,吴汉劝彭宠“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劝说彭宠说“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彭宠最终被说动。刘秀于落魄之时得此二郡突骑,兵威大盛,异军突起。于是耿弇、景丹、寇询统上谷兵,吴汉、盖延等发渔阳兵,两郡六千突骑合兵向南所向无敌,连克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二十二县,斩首三万,与刘秀在广阿会兵。刘秀大喜“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汉军实力大增,刘秀与王朗军在巨鹿北展开激战。此战汉军采取诱敌深入之计,景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纵横”斩首数千级。刘秀赞道;“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更始二年四月, 刘秀率军围邯郸。吴汉等“将突骑扬兵戏马,立骑驰环邯郸城”,不到一月, 邯郸城破, 王郎被杀。


从此,刘秀以河北豪强为政治核心,兼幽州突骑为军事支撑东征西讨,在新莽末年群雄之乱中统一中国,史称“光武中兴”,成立了东汉王朝。幽州突骑的将领随军功地位上升,在刘秀的开国元勋中,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中“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盖延、王梁”均为幽州突骑将领,吴、耿、寇三人更是高居第二、四、五位。

光武帝刘秀立国之后提出了休养生息,大量裁减军队,并展开了军制改革,作为夺取天下的军事支柱幽州突骑也被改编入了各级军队之中,转化为了四种不同兵制类型的突骑:

北军五校中的屯骑、长水两校尉禁军突骑;

以著名的黎阳营为代表的营兵突骑;

以及幽州边郡突骑和属国突骑。

西汉骑兵俑


那么突骑到底怎么作战呢?在东汉开国战争中,汉光武帝: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儿宏等於南,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从横。丹还,世祖谓日:“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遂从征河北。弇先出淄水上,与重异遏,突骑欲纵,弇恐挫其锋,令步不敢进,故示弱以盛其气,乃引归小城,陈兵於内。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到,东汉开国战争中,幽州突骑作战方式大多为“纵突骑击”“突骑欲纵”等正面的集团冲锋战术。

甘肃雷台东汉墓青铜骑兵俑


1993年于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汉墓群第6号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简牍中,载有“马甲鞋瞀五千三百三十”的字样,学者李斌先生认为,此处所提的“马甲辊瞀”正是指带有战马护面甲,形制相当完备的战马马甲。也就是说,在西汉中后期成帝时期,已经有少量精锐骑兵可以装备完整的马甲,成为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而幽州当地民众因长期面对北方游牧,其民善做铠甲,当地的骑兵更有可能大量装备马甲。

在西汉晚期,马鞍已由前期的原始鞍垫转化为高桥马鞍,这种马鞍可以让骑手将腰背靠在垂直竖立的后鞍桥,将战马奔驰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通过骑手的腰腹和手臂力量转化为手持长矛的巨大杀伤力和冲击力。如千百骑一同冲锋,就可以显现出锐不可当的气魄。借助高桥马鞍和西汉中后期的马甲,可以说东汉的幽州突骑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甲骑具装,并且具备执行重甲骑兵的冲击作战的能力。

北燕贵族冯素弗墓马镫


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东汉骑兵尚未使用马镫(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为出土),虽然东汉幽州突骑可以使用矛、戟、马槊等长兵器执行集团正面冲击的作战,但缺少马镫这个马上立足点,双腿不能横向借力。因此这一时期的突骑作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冲锋作战陷入人马混杂的近身搏斗时,因缺少左右横向的肉搏能力,当马匹停止运动时,骑兵与步兵作战将落于下风。

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


幽州突骑的这种作战缺点在建武元年,东汉军与尤来等河北起义军作战时暴露无遗。这只起义军多为河北等地之民,与幽州突骑为同一兵源,作战顽强,且熟悉幽州突骑作战方式,结果在初次接触中借助集团冲锋获得“乘胜轻进”的突骑,却遭到尤来等部猛烈反击,陷入了与起义军短兵相接的混战之中,幽州突骑擅长的集团冲击无从发挥,不能进行冲突而被迫在乱军中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作战,突骑军“反为所败”“士卒死者数千人”,光武帝刘秀更是狼狈逃命。直到耿弇率突骑以骑射“频射却贼”发挥远程火力优势才击退尤来追击,刘秀得以逃脱。

幽州突骑这种短板即使到了三国时期也未得以改善,公孙瓒所率幽州突骑与精锐“白马义从”在与袁绍的界桥之战中就吃了大亏。

三国名将赵云出自“白马义从”


此战中,公孙瓒军以“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阵”居中,“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以最精锐的“白马义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为先锋,“旌旗铠甲,光照天地”史载“其锋甚锐”。而袁绍一方令“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袁绍自己“以步兵数万结阵于后”,之兵“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是擅长近战肉搏的重装。开战后,公孙瓒见麴义兵少,产生轻敌之念,即指挥白马义从和幽州突骑进行正面集体冲击作战,未料麴义按兵不动,直到突骑进到十步距离时才突然行动,“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用强弩攒射,戟盾步兵突进肉搏,使突骑陷入乱战之中,缺少静态近战能力的公孙瓒骑兵全面溃败。

这一缺陷只有随着双马镫的发明和普遍使用才得以解决。北魏时期的马鞍后鞍桥就略有降低,并抬高了前鞍桥和鞍面,这一重要原因即因北魏出现了双马镫,不再需要借用较高的后鞍桥对腰背部提供支撑,从而使骑兵弥补了这个短板。从此,骑兵也成为了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战略力量。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